教书有奖、读书有助!桥驿镇以教育振兴促乡村振兴

时间:2025-09-09 14:44:00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艳红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益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走进位于望城区桥驿镇杨桥村的思益书院,映入眼帘的楹联激励着学子奋发向上;一道清澈的碧水环绕四周,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相得益彰;东侧的展廊上,一代代前贤事迹让后人见贤思齐;西侧的书屋里墨香满溢,文化雨露浸润乡村……

这座充满底蕴的书院,是桥驿镇千年人文积淀的生动缩影。作为历史上的“千年古驿”,桥驿镇历来崇文尚教、耕读传家,清代科考时期便走出15名进士,文脉绵延至今更显蓬勃——如今这里人才辈出,院士、博士、硕士等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千年耕读文化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新活力。

传承耕读精神,更需守护教育希望。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桥驿镇举行了2025年度“益桥计划・奖优兴教”表彰大会,为小升初优秀学生、中考优秀学生、优秀硕博研究生及优秀教师等群体颁发奖学金35.6万元。这项活动自2018年起便成为该镇的传统,7年来,他们用实际行动托起了乡村教育的希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和学子。

奖优兴教,7年发放奖学金超200万余元

桥驿镇的教育基因,早已融入街巷田野。清代时,这里便走出15名进士、52名举人,“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村民们比谁都懂。“要让崇文尚教的传统延续下去,就得把教育放在心坎上、抓在手里头。”桥驿镇党委书记谢立雄的话掷地有声。如今的桥驿镇,已是妥妥的“教育大镇”:公办幼儿园到公办高中的“教育链”完整覆盖,恒雅高级中学等民办学校错落其间,上万名学生在这里逐梦成长。

“每个孩子的梦想都该被呵护,每位老师的付出都该被看见,每份对教育的心意都该被铭记。”正是带着这份初心,桥驿镇在2018年推出“益桥计划”,以“奖优兴教”表彰大会为载体,重奖优秀师生。如今,这项活动已连续办了7年,累计发放金额已超200万元,惠及学子达千余人次。

“谢谢家乡的牵挂!到了武汉大学,我肯定好好学,将来不管走多远,都忘不了这片养我的土地。”今年表彰大会上,禾丰村学子周泽奥的发言朴实又真挚。今年高考,他以物理类652分的高分考入武汉大学电子信息专业,而这已是他第二次站上“益桥计划”的领奖台。三年前中考,他发挥失常,正躲在房间里失落时,2000元奖学金如同“一束光”照进低谷:“当时就告诉自己,不能辜负家乡的期待。”因家庭经济不宽裕,这个暑假,周泽奥还靠做家教攒学费,“这笔奖学金能帮家里减轻不少负担,我会带着这份温暖继续拼!”

据统计,桥驿镇今年共有134名高考学子考入本科院校,其中15人被“双一流”大学录取;32名中考生跻身第一批次学校(含指标生、特长生);36名学子继续深造攻读硕博学位。

全民参与,塑造崇文尚教浓厚氛围

坐落于桥驿镇杨桥村的思益书院,是一座有着清代民居建筑风格的房子,木质结构,石基青瓦。这是杨桥在思益初级中学旧址上新建的书院,于3年前正式开院。展廊里是一代代前贤事迹展陈,书院西侧的书屋里则是摆放整齐、分区分类的各种书籍。

这不仅是一座仿古建筑,更是一座“耕读传家、崇文尚教”的精神坐标。

“我们要深挖耕读进士文化,将这些优秀文化世世代代传下去。”杨桥村党总支书记易泽宏表示。获悉易泽宏建设思益书院的计划后,村民周春雷则主动让出了100多平方米有产权的祖宅。他还积极参与“益桥计划”,以个人名义捐款资助该计划。“我当年成绩其实很好,可就是因为经济原因导致没能上大学,这成为我心中长久的遗憾。”周春雷告诉记者,“如今我有了一定的能力,我特别不希望自己的遗憾在家乡孩子身上重演。”

在桥驿镇,像周春雷这样的“教育热心人”还有很多。今年,桥驿商会牵头,组织成员企业和爱心人士为桥驿教育基金捐款46万元,一笔笔善款汇聚成河,让“奖优兴教”的力量越来越强。

“从政府到民间,桥驿镇尊师重教的氛围特别浓厚,让我们能安心扎根这里教书育人。”桥驿中学教师陈伟的话,道出了许多老师的心声。这位来自益阳的老师,自1996年大学毕业便扎根桥驿,一教就是29年。回忆初来时的场景,她笑着摇头:“过湘江得坐船,镇上全是泥巴路,学校连像样的教室都没有。”如今再看校园,她满是欣慰:教学楼翻新了,体育馆、篮球馆拔地而起,每年还有年轻教师加入,“这么浓的教育氛围,咱们教书也更有劲头!”

传承创新,赓续“诗书文脉”

近年来,桥驿镇在教育上的投入不仅“舍得花钱”,更“懂得怎么花钱”。在持续加大奖教促优力度的同时,该镇从“重结果奖励”转向“过程激励与结果奖励并重”,把更多资源投向教师专业成长——新建24间标准化教室,添置150余套智能教学设备;每年组织200余人次教师参加培训,从课件制作到课堂管理,全方位提升师资水平。实实在在的举措,让老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安心,也让桥驿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除了硬件设施升级,桥驿镇还精心打造“软文化”,让千年文脉在创新中传承。一方面,做精现有教育品牌:“益桥夏令营”里,孩子们学非遗、探自然;“开学第一课”上,老教师讲桥驿故事,厚植家国情怀;“环保教育进校园”“教师与企业人才联谊”等活动,让教育更贴近生活、贴近发展。另一方面,拓展新载体:“往届优秀学子座谈沙龙”上,学长学姐分享求学经验;“我为家乡代个言”“我为家乡献一策”活动中,学子们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依托当地“红色资源、绿色生态、古色文脉”,桥驿镇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爱上家乡、扎根家乡。

“家乡变化太大了!毕业后我想回来,用学到的知识帮家乡发展。”此前,桥驿镇举办“‘桥’见美好家乡 ‘驿’起共话发展”返乡大学生观摩座谈活动,30余名大学生与镇村干部、乡村创客围坐一堂,聊家乡变化、谈未来规划。不少学子表达了“回巢”的愿望——而这,正是桥驿镇以教育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让更多人才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让千年古驿在教育的滋养下,焕发更持久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