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鄂托克前旗的牧区与城镇之间,总有一个身影奔波不息——她肩挎普法资料袋,手机24小时开机,牧民们亲切地称她“好大姐”,妇女们视她为“娘家人”。她就是吉米斯,一名扎根基层10年的婚调员,用法律与温情守护千万家庭。
破镜重圆:三小时挽住二十年情分
2022年盛夏,李大哥和张大姐吵着闯进婚调室。结婚二十多年的两口子,因丈夫嫌妻子花钱没计划、对孩子溺爱,妻子怨丈夫只知挣钱、不管家事,闹着要离婚。
吉米斯请两人坐下,先劝李大哥:“你跑车辛苦,嫂子操持家务也不易,她买的都是家里用的物件。”又跟张大姐说:“大哥压力大,只是不善表达,孩子教育的事坐下好好说。”见两人缓和,她用“分羊群”打比方:“夫妻就像同群羊,得互相搭衬。每周开次‘家庭会’,把事摆开说。”
三小时后,李大哥给妻子递水,张大姐抹着泪说“知道他辛苦。”离开时两人手牵在一起,李大哥笑称:“好大姐这‘暖心药’真管用。”
这样的调解,吉米斯在10年间做了300余起,让500多个家庭重归安宁。

心结消融:婆媳终解隔代“疙瘩”
2023年开春,娜仁老人哭着找到吉米斯,儿媳红梅因要送孙辈去城里上学,与她冷战三月,儿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吉米斯带双语版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上门,跟娜仁说:“您养的羊要去水草丰处,娃像小雄鹰,城里学校能让他飞得更高。”又劝红梅:“妈怕娃忘本,多带娃回来学蒙古语、唱牧歌就好。”她提议每月开“家庭故事会”,让老人讲传统、年轻人说新知。
三个月后回访,娜仁正跟着红梅学用手机看孙辈上网课,念叨着“城里老师教得好”,炕桌上的奶豆腐香气满溢。
星火燎原:婚调力量遍草原
“婚调不是一个人的战场。”吉米斯以“好大姐”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为支点,让调解队伍从10人扩至32人,不少受助妇女成了“婚调明白人”。她推动建立“法官+律师+妇联干部+乡贤”联动机制,遇到复杂纠纷就“集体会诊”。
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最美巾帼奋斗者、最美退役军人……12项荣誉加身,吉米斯心里始终透亮:“勋章的每一道纹路,都是牧民们的信任刻成的。”2024年,她牵头建起全镇首个“综治中心”,日均接待群众20余人次,调解室墙上挂满的锦旗里,“守正不阿 明法笃行”八个字,是老百姓最实在的口碑。
夕阳下,吉米斯驱车驶向牧区,那里有对新人因彩礼闹别扭。车载广播里蒙古语歌流淌,她跟着哼唱,车轮碾过的路,正通向更多需要温暖的家。
“好大姐”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室地址: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巴音家园小区东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一楼多元化解区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妇联权益部
供稿:孙娟
编辑:王娇审核:赵琳
声明: 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或支付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