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后诸葛亮时代":《汉之季》读者见面会探讨三国历史新视角

时间:2025-05-18 22:14:00

5月18日,北京图书大厦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爱好者聚会。“没有诸葛亮的蜀国为什么还能撑三十年?暨《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读者见面会”在此举行,吸引了众多三国历史爱好者和读者参与。活动由该书作者成长,文史作家、书评人张向荣,知名作家、学者李天飞围绕“后诸葛亮时代”的三国历史展开深入讨论。

褪去英雄光芒,聚焦三国最后三十年的真实面貌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成长1986年生于西安,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他专注于三国历史题材图书、剧本的写作,已出版《重返:三国现场》《乱世来鸿:书信里的三国往事》《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等作品,走访并记录三国文化遗迹300余处。

本书聚焦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之后的三国。从这一年开始,三国褪去了英雄的光芒,呈现出历史真正的底色。魏、蜀、吴三国经历开国一代的筚路蓝缕后,开始面临着各自的困境:立国的正统性、权力代际的过渡、君主与权臣的龃龉、军事战略的转变、功勋子弟的崛起、边境民族矛盾的激化等。

活动现场,被问到为什么选择三国的最后三十年作为叙写对象时,成长回答:“很多读者对三国历史的印象都来自《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忽略了三国后期的很多重大事件,如费祎遇刺、诸葛恪北伐等,这些事件对当时的政治局势都有很大影响。希望本书能够呈现魏、季汉、吴在最后三十年中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真实历史格局。”他指出,书中使用“季汉”的称呼是对历史本源的遵从,刘备继承两汉正统,以“汉”为国号,“蜀”只是入晋之后对割据一隅的政权的蔑称。作为今天的历史写作者,有必要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

《汉之季》作者成长(左二)分享创作心得

公元234年至蜀汉灭亡的263年,是蜀汉整整三十年的“后诸葛亮时代”。蜀汉政权作为三国之中最弱小的国家,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皇权与相权的博弈,“新人”与“旧人”的争衡,北伐与自保的论战,以及吴蜀之间微妙的联盟关系,共同构成了观察三国的绝佳视角。书中详细探讨了后诸葛亮时代三国面临的共同困境,将这些问题置于三国彼此冲突、联盟、制衡的复杂关系中,呈现出特别的历史意义。

历史人物的重新审视:从魏延到曹髦

在对谈环节,三位嘉宾就历史人物评价展开了精彩讨论。成长表达了对邓艾和魏延的特别关注:“最让我感到遗憾的人物是邓艾和魏延。邓艾至少有事功,而魏延在《三国演义》里的被丑化,其实是源于他与诸葛亮的路线斗争,子午谷之谋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李天飞则分享了自己对曹髦的看法:“我在三国里最大的'意难平'是曹髦。他的抗争不仅是皇权与相权的抗争,也是为个人尊严的抗争。”张向荣则关注何晏和夏侯玄这两位历史人物:“他们都是曹爽最重要的谋士,是正始年间主要的执政者,但由于他们在高平陵之变后先后被杀,相关史料大多被删改。此两人还是玄学形成时期的关键人物,如果他们没有死,玄学的发展可能会是另外一番面貌。”

学术与大众的桥梁:非虚构历史写作的价值

《汉之季》一书在学界也获得了高度评价。首师大历史系宋杰教授认为:“蜀汉自诸葛亮病逝后的历史演变过程,由于资料匮乏,许多事迹往往晦暗不明,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成长的著作钩沉寻证,详细论述了蜀国后期的政治、军事领域的衰落与斗争情况,其内容文笔生动,颇有精辟的见解。”

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梁满仓先生评价道:“《三国演义》将重笔浓墨泼在诸葛亮去世前的蜀汉历史上,三国历史研究的成果中,诸葛亮去世后的蜀汉兴亡过程也寥落无几。这部书系统描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史论兼备、材料丰富、语言生动,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史学著作。”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许多读者提出了关于三国历史的诸多问题,三位嘉宾的精彩回答引发了阵阵掌声。活动结束后,成长为现场读者签名钤印,留作纪念。

《汉之季》读者见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