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夫妻档 “五一”授粉忙

时间:2025-05-03 15:15:00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摄影报道

镊尖轻挑,花蕾绽开。张丽莉和姚建刚俯身凑近3毫米直径的白菜花蕾,像外科医生般精准操作:摘除雄蕊,蘸取异株花粉轻点柱头,最后套上隔离袋,一次人工授粉就完成了。

“五一”假期对夫妻二人而言,不过是普通的工作日。

5月2日上午10点半,在市农科院育苗大棚见到这对夫妇时,二人正坐在板凳上,全神贯注地给花儿“做手术”。

眼见记者到来,他们抬起头,揉了揉眼睛:“从上班开始就一直瞪着眼,眼都花了。”

为啥“五一”不休息?

“花时不等人啊。”花期就是他们的作息指南,而现在正好是白菜、番茄的授粉期,一天都不敢耽搁。

杂交授粉,就是要赶在花蕾开放前去掉雄蕊,用另一朵花为它授粉。一旦授粉不及时,等花开后,要么通过花朵进行自身授粉,要么通过昆虫或风传播授粉,导致种子不纯,失去了杂交育种的意义。

“误了这几天,就等于误了这一年。”夫妻二人合计了一下,俩人自清明起就开始一心扑在了授粉上。

要做多少次人工授粉呢?

姚建刚数了数,一棵白菜上有5—8个花序,每个花序上有50—60个花蕾。去除已经开花和过于弱小的花蕾后,在每个花序上挑选出最合适的约20个花蕾进行人工授粉。授粉结束后,还要用袋子把花蕾套上,避免外界继续传粉。待种子长成后,再把袋子揭开。

“我们蔬菜团队今年光白菜就要做200多个组合,每个组合要做8个花序,也就是1600多个花序。而每个花序做20朵花,这就意味着,要重复做32000多次。”姚建刚说。

在直径不足铅笔芯粗的花器间作业,费工又费力。“就算别的啥也不干,一天也只能做4至5个组合。”姚建刚告诉记者。

蔬菜育种是传统产业,机器替代不了,全靠人工杂交。之前他们也尝试过壁蜂授粉,但收获的种子纯度不高,效果不佳,最后还是回到了人工授粉上来。“育种没有捷径,全靠科研人员俯下身子在地里一点点干,既枯燥,周期又长。”张丽莉说。

不止是“五一”假期,他们所有的时间都刻录在作物的生长节律上:从清明到六月,依次是白菜、番茄、黄瓜授粉;六七月份开始,赶在雨季前抢收白菜种子;七八月份,开始收获露地西红柿种子;九十月份,秋茬的黄瓜和番茄又开始授粉了;到了十一月,开始收获白菜球。

这份与花期赛跑的坚守,却让家庭生活平添了诸多不得已。五年级的女儿早已习惯在办公室里写作业,作业本上还时常沾着星星点点的花粉。

“她从小就期待着去爬黄山,可寒假太冷、暑假太热,只有这个季节最合适。但我们忙着授粉,实在走不开,好不容易腾出时间,孩子又该返校了。看着别人家孩子游山玩水的照片,自家闺女连本地景点都没去过几个,说不愧疚是假的。”张丽莉无奈地摇了摇头。

她也知道,孩子现在正是爱玩的年纪,心里有情绪也是人之常情。不过孩子懂事,田间地头的活干得也挺欢实。“跟着我们在试验田里揪花授粉,不知不觉就学了不少本事。电视里放农业节目,她能认出很多专业操作;去菜市场转一圈,认识的蔬菜品种比同龄孩子多得多。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算是意外收获吧。”姚建刚开玩笑道。

虽说育种辛苦,但夫妻二人乐在其中:用自己的汗水,选育国家需要、人民认可的优良品种,就是一生的追求。“其实,不只是我们蔬菜育种,同行们谁不是在实验室和田垄间连轴转?有的常年追着作物生长周期跑,有的离家千里驻守试验基地。这些幕后的坚守,同样值得被看见、被尊重。”姚建刚说。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