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脆的牛耳公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零食。

加入黑芝麻,制作出来的牛耳公别有一番香味。

制作人员将面团揉成长条圆柱形。

油炸过程,油温和时间掌控尤为关键。

制作人员捞出炸至两面金黄的牛耳公。

切的厚度,影响着牛耳公品相以及口感。

和面是一个需要耐心的活,需要不断查看面的情况。
在五华县龙村镇,若问当地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小吃是什么,十有八九会得到同一个答案——牛耳公。这道因形似牛耳而得名的客家零食,没有精致华丽的外表,却凭着一口酥脆香甜,成为当地人舌尖上的鲜活记忆,更是在外游子心中“家乡的味道”。
制作牛耳公,温济辉从父亲温天云手里接过担子,这一接,便是五年。“原材料并不复杂,客家人偏爱咸口味,主要就是面粉、精盐和五香粉、黑芝麻。”温济辉一边调试着和面机,一边笑着说,“别看材料简单,水粉比例可是‘生死线’——水多了面团软塌,切块时容易粘刀;水少了面团发硬,擀皮时会开裂,炸出来也少了那份脆劲。”制作车间,面粉与水正按精确比例融合,机器搅拌的声响里,藏着两代人的手艺传承。
“机器快归快,面团的软硬度还得靠手摸,不能全靠机器。”温天云笑称自己已经退休了,却仍改不了老习惯——时不时来制作车间转一转,看到儿子调试机器,总忍不住叮嘱几句:“过去没有机器,和面全靠手揉,一天下来胳膊都抬不起来。擀皮用的是木头擀杖,要擀得薄又匀,得练好几年手艺。”
牛耳公的制作,有着不成文的“两步法”,温济辉习惯称为“外表皮”和“内表皮”制作。外表皮按正常和面程序即可,需反复揉至面团光滑有弹性,这样炸出来的表皮才会紧实;内表皮则要多一道工序——加入黑芝麻。“黑芝麻不仅让内表皮呈现温润的灰色,炸透后还会释放出独特香味。”温济辉说着,将拌好黑芝麻的面团用机器反复碾压成薄薄的一片,与外表皮层层叠起,交由妻子李秋兰揉成圆柱状。
“这一步得用巧劲,不然花纹就不明显了。”李秋兰动作娴熟,长条状的面团在她掌心慢慢成型。
另一旁,温济辉正调试切片的机器。“牛耳公切得越薄越香脆,太厚了中间会发糯,失去了‘咔嚓’的口感。”他拿起一片刚切好的牛耳状面片,满意地点了点头。
炸制环节,是独门绝技。往大铁锅里倒入油,待油温升至适宜温度,切好的面片一片一片轻轻放入锅中。这一步,温天云打算自己来操作。
“油温不能太高,油面刚冒小泡,面片放进去不会立刻沉底。”只见面片在油锅里慢慢膨胀,边缘泛起金黄,接着纹路逐渐清晰,像给牛耳公镶了一圈金边。温天云动作麻利,捞起的牛耳公沥干油分后,铺在竹筛上冷却。瞬间,整个作坊都飘满了香味。
如今,龙村镇牛耳公除了供应龙村镇超市、小卖部,还有不少在外的龙村人通过微信下单。“平时大家都会买来当零食,逢年过节还用于送礼。”从事龙村土特产销售的娟姐,边介绍边打包。
在客家地区,这道小吃的模样和叫法有些许差别:有的地方加了红糖,成了甜口;有的地方把它称作“猫耳朵”,模样更小巧。但对龙村镇人来说,不管名字怎么变、口味怎么调,这方寸薄脆里的滋味从没变过——一口咬下的酥香,是舌尖的满足,更是“家乡味道”在时光里慢慢沉淀的温柔。
文:南方日报记者 黄培强
通讯员 周扬
图: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