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成语,爱上成语

时间:2025-08-12 15:35:00

“原来‘胡服骑射’的故事里,竟藏着这么勇敢的改变!”8月11日上午,“中华成语少年英雄会”晋级赛间隙,来自塞尔维亚的小姑娘艾丽用指尖轻划过赛场的成语卡片,转头对妹妹妮卡兴奋地说。刚刚结束一场比拼的她,额角虽还渗着薄汗,眼睛里却是亮亮的。对姐妹俩而言,自己在“成语之都”参加的这场赛事,不只是一场比赛,更像拆不完的惊喜盲盒——每个成语背后,都藏着待发现的故事。

图为中乌混血小选手张荔涵在“眼疾手快”比赛现场。

当日上午,从北京赶到邯郸参赛的塞尔维亚“姐妹花”艾丽(12岁)、妮卡(9岁)和在邯郸上小学的中乌混血女孩张荔涵(9岁)成为赛场上特别的“国际亮色”。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位参赛小选手有个共同特点——她们都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更对成语抱有同样浓厚的兴趣与热爱。这份热爱,在赛场的不同环节里,绽放出了一样的生动鲜活。

“连绵不断”项目的擂台上,艾丽代表小组抽到了“万”字题卡,随即只见她抿了抿嘴唇,右手无意识地捏着题卡边角,目光定在空气里某一点,像是在心中飞速筛过那些曾经学过的成语。“万水千山”不出两秒,她率先开口道。身旁的中国男孩立即接答:“万紫千红”。倒计时秒表滴答、滴答地作响,孩子们的语速也跟着加快——“万事如意”“万马奔腾”“一本万利”“万象更新”……一个个成语像被唤醒的精灵,从孩子们唇间跃出。艾丽攥着题卡,眉头微蹙,在最后三秒时猛拍双手:“万无一失”。话音落,铃声响,艾丽的脸上瞬间绽开笑颜,带着点小得意,又透着孩童的雀跃。

另一边,在“左右开弓”项目区,张荔涵一边用筷子夹球不停,一边倾听裁判叙述的成语解析并快速作出判断,左手时刻准备举起对、错牌儿。常常裁判的话音刚落,她已经敏捷准确地举起牌子。时间结束时,张荔涵碗里的乒乓球已堆成小丘,她抬起头,脸上洋溢着轻松。

整轮比赛后,塞尔维亚小选手妮卡已是脸色绯红,额角冒汗,“比赛项目设计得特别有趣,不仅考查成语词汇量,还得动脑子,又要闯关考查体育技能。”她说,“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争分夺秒’那关,闯关加抢答组合,特别刺激。”

与此同时,姐姐艾丽笑着告诉记者:“这次比赛特别开心,不光玩得尽兴,还学到了许多成语,比书本上学习的印象更深刻。另外在邯郸这座‘成语之都’,我还解锁了好多成语背后的故事,比如完璧归赵、胡服骑射、邯郸学步等,每个故事都很动人。我想,现在我已经爱上成语,也爱上邯郸这座有着丰富成语文化的古城。”

张荔涵说,平时她便对成语学习很有兴趣,这次和父母一起参加比赛,尤其感觉不虚此行,既学习到很多新的成语,也认识了新朋友。“我最喜欢的成语是‘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故事和意思都特别好,教会我们有错误要及时认错、勇于改正。”她说。

张荔涵的妈妈瓦丽娅是乌克兰人,如今已在邯郸生活了十六个年头,她用清晰的中文对记者说:“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也知道一些邯郸成语……近年来,邯郸的变化很大,‘邯郸道’的繁华靓丽,丛台公园的‘敞开+亮化’,城市道路也更加平坦宽阔,我感觉在这座城市的幸福感更高了。”

艾丽姐妹比赛时,来自塞尔维亚的娜塔莎女士一直在场边忙着拍照记录。她告诉记者,定居北京这些年,她带孩子去过中国不少地方,孩子们对中国文化也十分热爱。她希望孩子们借这次参赛的机会,能更深入地感受和学习邯郸博大精深的成语文化。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邢建伟/文

郝群英 范文平 袁艺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