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0年修订,由英汉大词典编纂处编纂、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大词典》(第3版)于今年5月面世。这部单卷本大型英汉类工具书,约2000万字,收录25万条目,涵盖语词与百科内容。
编纂团队在欣喜之余,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凸显出来:在人工智能技术大大提升搜索效率、缩短问答时间的当下,精心编纂大部头纸质工具书的价值体现在何处?如何顺应技术趋势更好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对《英汉大词典》(第3版)出版方和编纂团队进行了采访。
词典功能仍无可取代
把编纂团队的甄别、研究、取舍等成果都凝结下来,这就是它不可替代的价值
《英汉大词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究编纂的第一部综合性英汉双语详解词典,在1989年和1991年分上下卷推出后,便赢得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赞誉。一方面是其卓越的品质,获得海内外专家学者认可,并进入联合国翻译处,成为工作人员案头必备工具书;另一方面《英汉大词典》出版之时,正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关键时刻,这部权威的大型英汉工具书的问世正当其时。
“在文化交流中,英语是强势语言,但中文是使用者最多的语言,更是不断走向世界的语言。这两种语言之间的沟通、对话,早已超出了‘翻译’原本的意义。”回顾历史,《英汉大词典》出版方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自豪地说。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韩卫东告诉记者,在做《英汉大词典》(第3版)修订时,上海译文出版社下定决心成立了英汉大词典编纂处,让编辑可以不再担心经济考核,安安心心做好词典编纂工作。上海市政府也给予了资金支持,用于词典编纂的基础构建工作。
“词典进行再版修订时,常规工作为改误增新,除此之外,编纂处的编辑还需承担内容产出与审核的职责。”英汉大词典编纂处副主任张颖告诉记者,每一个条目、释义或例证的收入采纳,都需要编辑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敏锐的判断能力和过硬的编辑技能,并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例如,条目使用频率和范围、词形的查证,需要多部词典、参考资料、语料库的交叉印证,考验编辑的资料检索能力;释义的考证落实,尤其是较冷僻或模糊的释义,需要编辑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查证、辨别、定义;是否收录的判断取舍,这个环节非常重要,考验编辑对本词典内容的熟悉程度,对语言使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对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的敏感和大局观,是词典编辑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
在韩卫东看来,词典把编纂团队的甄别、研究、取舍等成果都凝结下来,这就是它不可替代的价值。“词典的权威性不仅在于‘大而全’,还在于所有的选择与成果都有实证或文献的佐证。这项工作,做与不做,完全不同。编纂新版词典的价值也在这里。”韩卫东说。
编纂创新与时代同行
增补大量新词、热词及专业术语,反映英语语言的最新发展和汉语表达的变迁
2014年,《英汉大词典》(第1版、第2版)主编陆谷孙亲自交棒复旦大学英文系讲师朱绩崧博士,承担《英汉大词典》(第3版)主编工作,上海译文出版社与英汉大词典编纂处正式启动第3版编纂工作。
词典在继承前两版优势的基础上,注重语言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结合,系统梳理了英语与汉语的对应关系,并增补了大量新词、热词及专业术语,反映了英语语言的最新发展和汉语表达的变迁。
最值得一提的是,《英汉大词典》(第3版)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英语世界语言使用的影响和贡献融入词典内容,进而构建中国人自主的英语语言知识体系。比如,词典大量收录、更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经典、中国叙事相关的英语词条与例证:“官窑”“二里头文化”“敦煌学”等中国历史文化词汇作为新收词条加入;“小不忍则乱大谋”“见贤思齐”“礼之用,和为贵”等成语古文以及大量反映中国各领域发展成果的表述则以例句的形式收录其中,记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存在与影响,为“表达中国、融通世界”助力。
为达成这些修订目标,《英汉大词典》(第3版)在编纂方式上进行了重大突破与创新。这些突破与创新,包括构建了以英汉大词典编纂处为学术平台、以主编为学术中枢的编纂架构;建立数字编纂平台,实现语料的快速检索与分析;发起“读者融入计划”,邀请全球读者共同参与编纂工作;等等。
其中,“读者融入计划”是以《英汉大词典》原主编陆谷孙“有兴趣于此道的个体”的理念为基础,经第3版主编朱绩崧发展成形,并由英汉大词典编纂处长期执行的一种新型编纂模式。包括线下的编读往来、对话交流、沟通咨询,线上的编读互动、社交媒体运营等,都是这一计划的组成部分。
10年来,“读者融入计划”吸引超1万名社群用户深度参与。在朱绩崧看来,这批受过良好教育的英语爱好者尽管来自世界各地,操着不同职业,却已是编纂团队的一股重要力量,“这批青年才俊几乎每天都浏览海外英语报刊的应用程序和网站,精选新闻进行摘要、翻译。他们的工作成果,经过微调,已收入不停更新的《英汉大词典》。”
据介绍,《英汉大词典》正积极同步推进工具书的数字化进程;《英汉大词典》(第3版)将于明年推出轻装版,以满足不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