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7月16日讯“我妈从发病到被医生从鬼门关抢救回来,到现在恢复的这么好,是因为遇到了好医院好医生,更是得益于咱两家医院间的密切合作,这是我们的幸运!”7月10日上午,心梗患者闫女士的女儿李某激动地将一面锦旗送到兰山区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李锋的手中。在这面锦旗的背后,是两家医院历经26天的生死接力与温暖守护,更是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机制下,成员单位兰山区人民医院与临沂市人民医院之间的高效协同、无缝转诊救治能力的实战检验。

生死时速:兰山区人民医院3分钟响应的黄金救援
将时间回溯到一个月前。6月13日12时30分,61岁的闫女士在与家人共进午餐时突然无意识倒地,且伴随有四肢剧烈抽搐。兰山区人民医院接到120指令后,仅用时3分钟到达急救现场。但患者情况令人揪心——“到场后发现患者呼吸心跳已完全停止,瞳孔散大固定,生命体征消失。”"立即心肺复苏!"在救护车狭小的空间里,医护人员跪在颠簸的车厢内持续胸外按压,每一次按压都是与死神争夺时间的较量。
抵达医院后,患者仍无自主心跳。“我们立即通过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电除颤、肾上腺素推注等急救方式,尽全力抢救患者。”急诊科主任李锋与医护团队早在患者来院路上制定出急救方案,但经过10余分钟的生死博弈,患者身体体征仍“命悬一刻”——“经过抢救,患者虽然恢复微弱心律,但心电监护仪上室颤波形频发,血压仅靠大剂量升压药勉强维持。”心肌损伤特异性标志物肌钙蛋白飙升至10.01ng/ml,这意味着急性心肌梗死的致命威胁。“必须立刻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李锋当即做出决定,紧急联系临沂市人民医院ECMO团队,一场跨医院的生命保卫战就此展开。
跨院接力:市人民医院ECMO搭建“生命通道”,介入手术成功“搭桥”
当市人民医院ECMO这支“身经百战”的团队携带设备火速抵达后,眼前的场景让人心头一紧。“当时,患者心脏已接近‘罢工’状态”,团队成员杜沂峰回忆。心脏超声显示,患者心脏收缩极其微弱,血压淤滞在心腔内——这标志着心源性休克最凶险的时刻已经来临。“装机!现在就是唯一机会!”团队成员李坤立即做出判断。
在对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的临界血压下,团队以毫米级精度完成股动静脉穿刺,V-A 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成功转流。当暗红色的血液从患者体内引出,经膜肺氧合后化为鲜红回输,患者衰竭的心肺功能暂时得以替代,孙女士在鬼门关前第一次被“拉”了回来。
但ECMO只是争取治疗时间的"人工心脏",却并非最终答案。“心电图显示,患者为致死率极高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需紧急进行介入手术。”
此刻,距离兰山区人民医院近十公里车程的临沂市人民医院北城院区的介入手术造影机房灯火通明,由医院心内科主任、起搏电生理病区主任张守文带领的心血管团队早已“严阵以待”。几分钟后,这场关乎患者生死的接力棒,即将传递到他们手中。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是心脏冠状动脉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冠状动脉系统中供血范围最大、临床意义最关键的血管之一。“而造影显示,患者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完全闭塞,情况十分紧急!”无影灯下,细如微毫的导丝精准穿越闭塞段,球囊迅速到位、扩张,一枚救命的支架被稳稳植入狭窄部位。介入手术成功!在这场针对患者的生死急救中,医护人员再一次占领“上风”。
无声较量:见招拆招的极致“攻防”
在临沂市人民医院ECMO病区主任高宗炜看来,对于该类患者而言,手术成功与真正的胜利还有着一段不小的距离。
完成手术的当天,闫女士的身体便迎来病魔“反攻”——其心脏射血分数仅剩20%,这意味着严重心力衰竭症状。幸赖在ECMO与随后置入的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双机联合下,患者心脏供血得以勉强维持循环。
术后首日,患者由于休克导致体内乳酸堆积,内环境严重紊乱,全身器官濒临崩溃,紊乱导致患者肾脏滤过功能下降,每小时尿量不足10ml。更严重的是,患者应激的大量呕吐又让其肠胃功能雪上加霜。
面对一个个亟待解决的病情,医护团队彻夜未眠。对他们而言,每一个数值的波动都牵动人心。“血压又掉了”,“快调整ECMO流量”……监护仪的警报声与医护的指令声交织,抢救室内的时间以秒计算。
在ECMO联合IABP支持下,患者整体病情逐渐稳定。术后第五天,患者心脏射血分数回归到50%,肺脏、肾脏等各脏器功能正常,并于第六天顺利撤机。随后,患者的股动脉修补术合并股静脉缝合术也顺利完成。

(闫女士与另一位心梗心脏停跳经ecmo抢救成功患者,在市人民医院病房出院前合影)
“相比于其他同类型患者,我妈的康愈速度明显快了很多,这也让我们这些家属安心了不少。”母亲的及时康愈让女儿李某很有触动,“我知道,母亲能被抢救回来实属不易,在医院的日日夜夜,背后离不开医护团队专业和责任心,真的很感谢他们。”让李某欣慰的不仅如此,“难得的是我妈现在除了腿部穿刺点还有轻微创口外,没有任何后遗症状,作为子女我们真的是太感激了。”
合作力量: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铸就生命防线
对于患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生死急救。术后的她,再次拥抱起健康生活。而在这例电光火石的跨院接力背后,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成员单位间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畅通无阻的危重症转诊通道、技术资源的共享下沉以及多学科团队的深度协同,构建了一张覆盖全市的急危重症救治网络。正是这张以患者生命为中心的协作之网,在死神手中夺回了宝贵的生机,为提升区域救治能力树立了标杆。
2024年11月,在临沂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委的领导支持下,临沂市人民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正式启动。首批吸纳7家成员单位,兰山区人民医院位列其中。
次年3月2日,临沂市人民医院转诊中心正式运行,并设立专门服务窗口,专人对接处理医联体转诊业务,成员单位间实现一键上下转诊,快捷高效。“去年至今,我院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超过90%。”李锋表示,“多数成功案例的背后,正是如同本例中医疗集团建设的高效联动。”
如今,临沂市人民医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由最初的7家单位,扩展到现有的13家。集团建设正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让高效协同的生命接力在鲁南大地上不断书写新的奇迹。正如患者家属在送锦旗时所言:“正是整个医疗体系托起了第二次生命。”(通讯员 刘树业 杨慧慧)
(为保护患者隐私,该文中患者及其家属皆为化名。)
责任编辑:王军
来源::04 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