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头条##新乡头条##原阳##原阳县#
咱就实实在在地唠唠咱原阳地面上那些有根有据的老故事、老地方。这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县志、老碑、实实在在的老物件儿都写着、摆着的。
1. 大宾村为啥叫这名儿?
老辈子人都知道,明朝那会儿从山西洪洞迁来不少人。咱这儿有户人家,穷是真穷,可实诚也是真实诚。
有回家里男人不在,老朋友大老远来了。家里连打酒的钱都没有,咋待客?这家媳妇儿一咬牙,把自个儿的头发剪了,拿去换了点钱打酒招待客人。朋友感动得不得了,留下句话:“空壶留故友,剪发待宾朋。”
这村儿啊,打那就叫了“待宾村”。后来年深日久,口音转了,“待”听着像“大”,就成了今天的“大宾村”。老县志上写得明明白白,咱县档案馆里还有道光年间这村儿人叫“王大宾”的地契呢。
2. 博浪沙那惊天一锥
这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里都记着呢!秦始皇那会儿多威风?公元前218年,他东巡路过咱原阳东边这块地界儿,叫博浪沙。好汉张良带着个大力士,就埋伏在这儿沙丘芦苇荡里。
瞅准机会,大力士抡起个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就砸过去了!可惜啊,砸偏了,只砸中了皇帝车队的副车。秦始皇吓出一身冷汗,张良他们趁乱跑了。如今在原阳县城东关,还立着一块康熙二年阳武县太爷谢包京刻的碑,上头清清楚楚刻着“秦博浪沙地 张子房击秦处”。
3. 麦寨村的“改姓”
麦寨村现在村里主要是聂、洪、刘三大姓。可村里老人讲古,老聂家祠堂里供着的族谱(光绪年间修的)上写着呢,他们最早的老祖宗不姓聂,姓万俟(念“莫其”)。
说是宋朝那会儿,老祖宗摊上大事儿了,为了避祸,才改的姓。村里洪家、刘家的族谱也有类似的说法。村西头儿孤零零有座古墓,老辈儿人都叫它“万俟墓”。1986年县里搞文物普查,挖出些宋代墓砖,还有块残破的墓志,上头剩个“万俟公讳”的字样。这墓,这族谱,都摆在那儿呢。
4. 毛遂的老家在咱这儿
路庄村西南大概三百米地儿,有个土岗子,上头立着块老墓碑,上头刻着“周上大夫毛公之墓”。这块碑,1987年县里就正式下文保护起来了。为啥说跟毛遂有关?毛遂是战国名人,自荐跟楚王谈判那个。
1988年,北京来的大学问家张政烺先生,还专门给咱原阳题了“毛遂故里”四个大字,刻了碑,现在就放在县博物馆里。北京那边儿(社科院)的公函还留着呢。老毛家的族谱(像韶山毛家的老谱)也写着,他们最早的根儿就在古时候的阳武,也就是咱原阳这片地方。
5. 祝楼乡的“蒙城”
祝楼乡那儿有一片战国时候的老城遗址,叫蒙城。1977年县里就把它保护起来了。那会儿考古队在这儿挖出来过东西:三根铜做的三棱箭头,还有好些带绳纹的灰陶罐子碎片。专家一看,典型的战国晚期的东西。
这跟史书上写的秦国大将蒙骜(就是蒙恬他爷爷)打仗打到这一带的事儿,时间、地点都对得上。那箭头现在在郑州河南博物院存着,陶片在咱县文管所收着呢。
6. 齐街镇的烩面有来头
咱原阳烩面香,不是没根儿的。老辈儿人说,齐街镇这手艺,跟一个叫庞恩福的人有关。这位爷可不简单,人家是在北京紫禁城里给光绪皇帝当过御厨的!故宫里现在还存着当年的菜单档案呢,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初八那天,就记着“庞恩福做羊肉揪片二品”。后来这位御厨告老还乡,回到咱齐街镇。
到了民国二年(1913年),他家里人庞广福就在新乡县开了家“顺兴馆”,卖的就是汤面。新乡市档案馆里,那会儿的商户登记册上白纸黑字写着呢。这宫廷的手艺跟咱本地的羊肉汤一结合,慢慢就成了现在这碗有名的原阳烩面。
7. 原武城隍爷为啥是“伯”?
原武镇有座老城隍庙,可气派了,是河南省保存最大的明代城隍庙,省里重点保护着呢。庙里大殿的房梁上,工匠用墨写着“大明洪武七年岁次甲寅建”,清清楚楚是明朝初年盖的。
为啥这么讲究?庙里立着块洪武五年的石碑,是皇帝朱元璋亲自下的敕封牒文,上面写着:因为这位城隍爷在朱元璋遇险时显灵救驾有功,特封他为“显佑伯”,四品爵位!《明太祖实录》里也记着,洪武三年朱元璋就定了规矩,天下的县城隍爷都封“显佑伯”。这庙,这碑,这朝廷档案,都严丝合缝地对上了。
这些事儿啊,不是咱老百姓瞎编的“古经儿”。县志上印着,石碑上刻着,族谱上写着,地底下挖出来的老物件儿摆着,档案馆里收着的旧档记着,连北京故宫、省里的大博物馆都存着证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