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广网消息, 7月2日晚,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K1373次列车上由于列车停车约3小时,车内人员多导致空气不流通,有黑衣服小伙拿安全锤砸碎车窗。此消息很快引发网友共情,不少人认同小伙子的“紧急避险”之举,称其为“破窗英雄”。实际上,紧急避险不是一个普通概念,而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不以个人主观感受认定,有严格法律认定程序。
2024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百零一条明确规定,为了使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采取避险措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关于紧急避险的规定处理。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紧急避险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允许在特定情况下为了保护更大的利益而损害较小的利益。但紧急避险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且不得超出必要限度。否则,避险人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因此,在面对紧急情况时,人们应依法采取必要的避险措施,并在事后根据法律规定处理相关事宜。
7月3日,央广网记者联系了管辖K1373次列车的广州铁路公安局怀化公安处,工作人员表示,并没有对砸窗的男乘客进行拘留,仅对其批评教育后放行。且不谈砸碎车窗符不符合紧急避险,这个需要经过严格的法律认定程序。单从网友支持破窗之举来看,若临窗座位乘客都模仿“英雄”砸窗,后果不堪设想,会引发车厢混乱,不利于列车恢复运行,影响一车人出行安排,甚至造成连锁反应。事实上,当次列车设计有六个合规通风窗口,且已经全部打开。铁路民警的批评教育对这位小伙子的意义,并不是否定其砸窗之举,而更像是一次公共秩序交流学习,助力小伙子从中汲取经验,更好地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越是在紧急情况下,越是要讲求秩序。所有的列车员和乘警都跟乘客在同一趟列车上,体感是一样的,作为服务人员,或许他们比乘客更加焦急,更渴望早点恢复通行,但是他们不能表现出来任何的烦躁,他们稳安全才稳。所以,乘客难以承受闷热,可以联系列车乘警,通过对讲机上报,获得授权,再予以实施,这样对砸窗乘客而言不仅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真正公共秩序下的英雄之举。
近日,贵州榕江县遭遇特大洪水,牵动亿万人民的心,全国各地的爱心汇聚到了榕江,有跨越1500公里送烩面的,还有组团去支援抗洪一线的……但在救灾抢险时,一样都是要听现场指挥,不能因为自己的举动是善意,就可以不遵循现场调度秩序。强行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那很可能会好心办坏事,影响整个抢险救灾进度。今年6月是第24个全国“安全生产月”,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身边的安全隐患无处不在,那么当前最需要的就是提升每一个人的应急素养,按照科学的方法来,最大化地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K1373次列车上那柄挥向车窗的安全锤,在闷热与焦灼中砸出的不仅是玻璃裂痕,更是一面映照社会情绪的镜子。舆论场中,有人共情乘客的不易,有人质疑应急的失当,有人探讨规则的边界……这场讨论的本质,是社会对公共安全与人性需求的深度叩问。秩序与温度从不是对立的命题,真正的文明,永远在规则的框架下为生命留一扇窗。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清晓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