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世界 湾心作答|面向世界“五港联动” 塑造湾区全新引擎

时间:2025-05-26 07:17:00

2022年6月14日,《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公开发布。胸怀“图南之志”,这片803平方公里热土焕发出蓬勃生机。

2025年,对于承载着国家重大战略性平台使命的南沙注定是非凡之年。“湾区之心”南沙迎来《南沙方案》第一阶段目标中考之年、南沙自贸片区建设十周年、建区二十周年。在《南沙方案》发布三周年之际,广州日报推出“面向世界,湾心作答”《南沙方案》发布三周年权威访谈,采访广东省广州南沙建设发展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南沙工委)有关市级成员单位,围绕《南沙方案》第一阶段发展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下一步工作部署,全面展现“湾区之心”南沙携手港澳书写大湾区建设新篇章的伟大实践。

省南沙工委机制坚强保障《南沙方案》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潮起南沙,风正帆悬!2025年是《南沙方案》第一阶段发展目标检验之年。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谢伟表示,近3年来,国家顶层设计为南沙锚定全新坐标,省市坚毅托举让“全省全市之力”照亮南沙改革深水区的每一寸征途。肩负着“打造重大战略性平台”的历史使命,南沙持续激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系统推进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发展策略,全力冲刺《南沙方案》目标任务,努力完成“六张优异答卷”,让南沙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鲲鹏图南,湾心擎炬!这是属于南沙的黄金时代,南沙正携港澳之翼,乘时代之风,在‘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坐标系中,绘就开发开放新画卷!”

“锚定《南沙方案》‘五大任务’,聚力五大领域全面突破,南沙发展热潮奔涌不息。”科创产业合作全面展开,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开工建设,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成型成势;青年创业就业环境优渥,首创“青出于南”计划重金引才,全国大学生“图南筑梦”;高水平对外开放步履铿锵,南沙港区年吞吐量跻身国内单一港区前三,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海外服务延伸至62个国家(地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锐意创新,制度创新成果累计在国家和省复制推广181项;高质量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引进落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6家高水平医院,国内最大型的灯会“粤港澳大湾区灯会”日均人流量2.5万人。“南沙正以非凡之势,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绘就未来之城跨越式发展的壮美画卷,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取得新突破。”

位于南沙横沥岛尖的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

一批极具含金量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南沙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海关支持广州南沙创新发展新一轮措施》《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等有序实施,《南沙方案》“双15%”税收优惠等政策累计减免税额超17亿元。三大先行启动区已成为深化与港澳融合发展的桥头堡,截至2024年底新增注册企业2877家,增长89%。

《南沙方案》成果多点开花,背后是省南沙工委扁平化运行机制下跨层级、跨部门高效协同优势形成的合力。省南沙工委工作机制有力汇聚省市区三级资源,成立以来力推南沙建设发展超200项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事项取得成效。

非凡之年如何再发力,全面推进高水平开发开放?“面向世界勠力图南,‘湾区之心’未来可期!”谢伟强调,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力支持下,南沙近期聚焦攻坚6个方面70项核心任务,为《南沙方案》第一阶段发展目标交上满意答卷;下一步,以形成具有世界级资源配置能力的“五港联动”发展格局为目标,“立足湾区”共筑产业高地、“协同港澳”引领融合发展、“面向世界”配置资源要素,不断提升南沙发展能级,加快打造未来广州新核心、湾区发展新引擎。

如今,南沙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品质提升让居民幸福感节节攀升,开放魅力吸引海外宾客纷至沓来,干部队伍以饱满的精气神奋勇争先。“这一切离不开国家、省、市的鼎力支持与悉心指导。”谢伟表示,“未来,南沙必将不负众望,在高水平开发开放的征程上砥砺前行,将这片热土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璀璨明珠,打造一座人人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

明珠湾金融集聚区、灵山岛尖。

重大事项落地宏伟蓝图变美好现实

广州市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市发改委副主任陈旭表示:“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们全力推动《南沙方案》各项任务落地实施,努力把《南沙方案》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一是牵头构建‘1+3’政策支撑体系。”据介绍,该体系梳理1个全市实施方案及3张清单,涵盖12项重大政策、60项重大项目,形成推进《南沙方案》落地落实的施工图、责任书、时间表。

“二是争取出台一批重大政策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出台“放宽市场准入15条”,省层面出台“支持南沙若干措施”、批复广州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推动修编广州南沙总体发展规划,规划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三是统筹推进一批重大事项。”广州港南沙港区五期工程等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获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并开工建设,南沙入选广东省首批营商环境改革试点。

“四是系统谋划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湾区办)累计制定实施三批99项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工作事项清单,推动南沙创新粤港合作交流机制、南沙创新与港澳教育衔接机制、南沙携手港澳共建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等3个案例获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

陈旭透露:“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湾区办)将聚焦《南沙方案》第一阶段发展目标,加快形成若干标志性成果,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出台广州南沙总体发展规划,推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二期、南珠中城际广州段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支持南沙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参与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位于南沙湾的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

金融重要平台项目纷至沓来打造金融改革策源地

广州市委金融办副主任(分管日常工作)邱亿通表示,加大金融支持南沙高质量发展力度,在三方面精耕细作,结出硕果。

“完善金融政策体系支撑,深化制度型开放成效突出。”据介绍,南沙先后落地国际航运保险税收优惠、跨境理财通、数字人民币、融资租赁公司外债便利化等多项创新政策试点,助力南沙累计落地超90项金融创新成果,近40项入选国家、省、市金融创新案例或试点,先行先试改革标杆示范效应日渐显现。人民银行等国家部委出台“南沙金融30条”专项政策,形成集成性、系统性的创新政策举措,进一步促进南沙金融制度型开放。

“建设金融重要平台项目,金融高端资源集聚效应显著。”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平台广州期货交易所落户南沙,全国首个期货金融业全要素产业园——南沙期货产业园主体结构已全面封顶,摩根大通期货、华泰期货等12家期货机构落户南沙。

“打造金融改革策源地,创新金融业务蓬勃发展。”南沙自贸区率先获批实施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已获批QFLP、QDLP试点项目额度超300亿元;陆续落地贸易融资资产、绿色信贷资产等跨境转让试点,结算金额已超1292亿元;落地全国首笔航运金融业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全国首个碳中和融资租赁服务平台、全国首只公募碳中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创新业务、全国首套穗港澳气候投融资地方标准。

邱亿通透露:“接下来,市委金融办将继续深化开放创新,打造湾区‘南沙样本’。推动‘南沙金融30条’有效落地落实,加强省、市、区合力,统筹协调全市资源,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力争在金融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扩大金融制度型开放、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标志性成果;推动与港澳在金融领域对接,进一步融入区域和世界经济,打造南沙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前沿地。”

繁忙的广州港南沙港区。

多领域系统性突破构建教育开放新生态

广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爽表示,该局以《南沙方案》为引领,从“夯基垒台”迈向“积厚成势”,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集成”,聚焦制度型开放与协同创新,在高等教育协同、职教产教融合、基础教育国际化等领域实现系统性突破,着力构建“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教育开放生态。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树立新标杆。“我们坚持以港科大(广州)作为重要平台和关键抓手,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教合作新高地’‘科技强引擎’和‘人才蓄水池’。”目前,港科大(广州)已汇聚全球顶尖学术人员300余人,2025年首次参加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即荣获1个特别大奖、3个金奖及1个铜奖。

职业教育构建产教融合新范式。广州首创“标准互认+基地共建”职教协同机制,推动南沙岭东职业技术学校与澳门旅游大学合作,实现粤港澳职业技能认证衔接。南沙第一所高职院校即将落地开办,推动穗澳高校特定课程的学分互认、深化大湾区产教融合等迎来新开端。

基础教育创新民生服务新路径。坚持“民心相通”,南沙区首个港澳子弟学校开办,区内3所公办学校开设了港澳子弟班,保障港澳学子“学无忧”。升级民生保障,南沙区成为广州唯一入选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吸引优秀人才“安居易”。导入国际资源,南沙区实现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港人子弟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3项工作零的突破,彰显南沙教育“国际范”。

穗港澳台青少年同心共担家国使命。广州打造涵盖优秀传统文化、国情教育、科学探究等主题港澳青少年研学实践基地45个,2023年以来,南沙接待98所香港高中1.2万余名师生来穗进行“公民科”内地考察。

“潮涌珠江千帆竞,共绘湾区新图景。”陈爽激情满满:“站在《南沙方案》发布三周年新起点,我们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南沙方案》教育领域各项任务落地见效,让南沙这颗‘湾区明珠’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位于南沙沙仔岛的广州港南沙汽车码头。

四端发力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建设

“《南沙方案》发布以来,我们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南沙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广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明表示,该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从平台建设、产业培育、成果转化、人才集聚四端发力。

发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国家队”:从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到全球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南沙展现“国家队”硬核实力,战略平台加快构建,技术攻坚成果丰硕。

发力推动产业体系焕新集聚:南沙构建特色化产业体系,形成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打造大湾区全空间无人体系,支持南沙海洋产业联动发展,进军国际商业航天市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00家,企业集群加速崛起。

发力构建成果转化全链条:全国首个实体化成果转化合伙平台建成,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撬动研发投入超4亿元,国家物联网标识平台标识解析量突破1200亿次,支撑多领域数字化转型。

发力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南沙深入实施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认定标准改革试点,大湾区科学论坛2024年首次由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办,推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技园获批全省首个粤港澳特色大学科技园,人才政策突破创新,国际影响持续扩大。

谢明表示,接下来市科技局将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强化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协调,建强做实南沙战略科技力量;二是探索完善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高标准建设港科大(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三是持续发挥产业投资和创新投资母基金作用,支持南沙发展重点产业领域;四是积极办好大湾区科学论坛,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五是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深入实施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优化外籍人才服务。

锚定面向世界打造国际化人才特区

“打造湾区之心使命光荣,写好南沙文章责任重大。”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汪志明表示,《南沙方案》印发以来,该局聚焦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向上争取支持、向下授权赋能,紧紧围绕“四个重大”,全力支持南沙开发开放跑出加速度、实现新跃升。

重大政策聚能。该局积极争取人社部与省政府联合出台支持南沙建设35条政策措施清单,推动将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事项纳入部省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南沙率先建设“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为南沙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重大改革聚融。南沙区在全国首创港澳人才职称评价体系,制定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试点全省首个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目录,设立“粤澳社保一窗通”(南沙专窗),落地港澳居民豁免参保政策,多项融通港澳的改革成果竞相涌现。

重大活动聚智。在南沙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南沙)面向世界高层次人才对接会、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养联盟成立大会,举办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第十二届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以品牌赛会擦亮“智荟湾心”名片。

重大平台聚势。该局支持南沙建设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南沙园区,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猎头联盟,新增设立18个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建设首个留学人员创业园,设立粤港澳合作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站,以强基之举筑牢开放创新的坚实底座。

“接下来,我们将用足用好政策红利,推动更多改革举措、创新试点落地南沙。”汪志明表示,一是锚定立足湾区,打造港澳青年安居乐业新家园。二是锚定协同港澳,打造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三是锚定面向世界,打造国际化人才特区。

小马智行已在南沙深耕多年。

铸就湾区核心引擎打造高质量城市发展新标杆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邓毛颖表示,该局全面落实《南沙方案》,贯彻“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现代化都市理念,强化规划引领和资源保障,助力南沙打造高质量城市发展新标杆。

“一是以高点谋划促南沙向心聚势。”据介绍,锚定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重大战略性平台定位,广州以“未来发展核”和“狮子洋增长极”战略,引领南沙从地理中心向区域增长中心转变。该局开展“黄金内湾”、都市圈规划,推进深中通道出入口核心区规划建设,铸就湾区核心引擎;进一步提升南沙与中心城区的通达能力、与大湾区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强化湾区枢纽能级。

“二是以陆海统筹促南沙向海图强。”该局制定《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推动南沙加快构建为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国际航运枢纽核心功能区、全国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现代海洋服务高地;谋划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国家级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大洋极地综合保障基地、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落户南沙,“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下水,科技“蓝色力量”进一步集聚。

“三是以要素保障促南沙向新跃升。”据介绍,该局保障南沙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15个重点产业园区空间需求;聚焦重点平台优化用地报批和供地结构;坚持主动服务,出台支持南沙审批提速十条举措。

“四是以匠心设计促南沙向美而行。”该局全力打造东方派、中国风、岭南韵、国际范的“未来广州”实证典范;开展三个先行启动区以及明珠湾区、南部地区城市设计,绘就产业动能与城市品质的“双面绣”;出台十条南沙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措施,强化优质公共空间供给。

“开拓新格局,南沙正青春。”邓毛颖表示,全市规划资源部门将担负起历史使命,继续以高水平规划高质量保障服务南沙打造成为“未来之城”“湾区之心”。

策划/李婧、秦晖

统筹/叶佩华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通讯员:刘伟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