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在兴安盟广袤的田野上,一场以“四项机制”为核心的农业水价改革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用水模式。从精准计量到水费收缴,从节水奖励到工程管护,兴安盟秉持“节水优先、系统治理”的原则,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使每一滴水都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活水之源”。

绰尔河下游灌区现代化改造
为优化水资源定价机制和管理体系,解决农业用水中的低效、浪费和不可持续问题,兴安盟水利局积极响应盟委、行署关于节水行动的部署,构建完善农业水价改革的“四项机制”。首先,在水价形成机制方面,遵循“成本补偿+适度盈利”原则,6个旗县市已完成农业水价制定,每立方米水价精确到分,并同步出台了《农业水费收缴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了水费征收的标准和流程。其次,精准补贴与节水奖励机制对采用节水技术的农户给予每亩20元至50元的补贴,并向节水达标的村集体颁发“节水先锋”奖牌,以此激发农民节约用水积极性。再者,工程建设与管护机制整合了高标准农田、灌区改造等项目资金,新建智能计量设施2.3万处,实现了“用水有表、计量有数”。最后,用水管理机制推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将年度用水指标细化分配至旗县、乡村,实行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超过用水定额20%以内的部分按现行水价的1.5倍征收;超过20%以上、50%以内的部分按现行水价的2倍征收;超过50%以上的部分按现行水价的3倍征收,以此促使用水方式发生转变。

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胜利嘎查稻田水渠智能闸门
在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胜利嘎查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先行区,通过智能闸门调节水量正成为新风景。农户赵文平种地时发现,稻田进水量不足,便立即联系水管所工作人员。水管所工作人员通过智能闸门管理系统,在电脑上轻点屏幕即可增加闸门进水量。“以前用水需要工作人员到现场手动摇闸门,等待时间长,调节水量不精准。现在我家30亩水稻田的实时用水量可以实现精准调节,节约用水还能获得政府的节水奖励。”赵文平笑着说,“以前浇地是‘敞开用’,现在要‘算着用’,我们节约用水的积极性更高了。”
这样的场景正在兴安盟千万亩改革先行区逐步铺开。通过“压茬推进、分步实施”策略,各旗县市以村组为单位划定“节水单元”,配套建设1200处远程计量站点,实现用水数据实时上传。据测算,改革全面落地后,全盟每年可节水2亿立方米,相当于14个西湖的水量,有效破解了水资源管控与高标准农田发展的矛盾,为粮食安全筑牢“水根基”。

农户家安装了智能水表,用水量公开透明
在科右前旗居力很镇红心村,村民王淑芬拧开厨房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便汩汩流出。“自从装了智能水表,用水量公开透明,再没人偷水漏水,村里还用省下的水费修了路灯!”她感慨道。
改革不仅聚焦农田节水,更将目光投向农村饮水安全。兴安盟通过建立农村供水保障“水价形成+用水管理+工程管护”制度,在505个行政村推行“基本水价+计量水价”的两部制水价,覆盖79.9万农村人口。目前,全盟已安装智能远传水表4.2万块,水费收缴率由改革前的30%提升至95%以上,每年可节水190万立方米。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农民从“被动节水”转向“主动护水”,节水意识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日常生活。
“农业水价改革不是‘一改了之’,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让水资源从‘粗放用’转向‘精细管’。”兴安盟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文表示,下一步还将探索水权交易、节水认证等市场化机制,推动改革从“行政推动”向“市场驱动”升级,同时建设“智慧水务”平台,实现全盟水资源“一张图”管理。

记者: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