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惠州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0%

时间:2025-05-20 10:13:00

  ●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 通讯员谭立钦

  世界最大户外连续性LED显示屏、吸光率达99.99%的超黑膜材料……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在惠州交相辉映、同频共振,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应用场景不断诞生,处处涌动着无限生机与活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目前,惠州通过健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逐步夯实“热带雨林”式科创生态,有力支撑惠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今年第一季度,惠州规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2.2%;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1.0%;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23.2%。

  平台赋能

  成功转化一批科研成果,孵化一批科技企业

  惠东黄埠,大海之畔,群山之巅,随着一架无人机缓慢升空,镜头里出现一片红色外墙基调的建筑群,墙上的中国科学院院徽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这是被誉为“国之重器”的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HIAF和CiADS)。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而创新的根本源泉在于基础研究?。随着一些大院大所、重点实验室陆续落户,惠州的创新“蓄水池”不断壮大,为基础科学研究和科技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两大科学装置”为例,HIAF团队通过不懈努力,突破关键瓶颈,在极快速率非谐振加速核心技术上实现创新突破;CiADS于2027年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上第一台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

  不止于此,“两大科学装置”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并在惠州“沿途下蛋”,将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核孔膜等一系列最新科技成果在惠州转化。

  东江实验室建设步入新阶段。依托“两大科学装置”和惠州石化能源、新型储能等产业优势开展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经过5年多建设发展,东江实验室建设11个高水平科研平台,突破30余项国内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

  作为重点科研平台,“两大科学装置”和东江实验室正在逐步发挥强大的科研功能,赋能惠州科技产业发展壮大,特别是先进核能、核技术应用、新型储能等领域已实现多项原创性创新成果突破,推动一批科研成果转化,成功孵化一批科技企业。

  创新平台支撑能力持续提升。我市新修订《惠州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惠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面向“2+1”现代产业布局培育更多高水平创新平台。目前,全市拥有7家省重点实验室、1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4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技术攻关

  一批重点技术或攻关项目取得突破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智能手臂”通过视觉识别系统精准定位,自动抓取模板,即时整齐堆叠……在位于大亚湾的惠州市金百泽电路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工厂内,不同类型、不同性能的创新产品,始终以这种规范、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快速交付客户。

  “我们一直把技术研发和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惠州市金百泽电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经理陈春介绍,公司长期专注电子互连产品及技术,聚焦电子产品研发和硬件创新领域,可提供印制电路板、集成产品开发、制造,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服务。

  该公司一楼产品长廊的“专利墙”上悬挂着一排排专利证书、发明专利和专利优秀奖,涵盖电子信息、工业控制、智能硬件、低空经济等领域,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创新实现国产化替代,专注技术的“含智量”还在不断上升。

  在惠州,正是有像金百泽这样的一家家重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的企业聚沙成塔,一批重点技术或攻关项目才取得突破,提升了企业生产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

  通过科技企业的培育、重点科研平台的打造,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

  据了解,我市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近五年平均增速居珠三角第一,高企2024年增量占全省增量的四分之一,存量高达369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721家。亿元以上高企、拥有Ⅰ类知识产权高企数量占比也在逐年增加。

  近年来,惠州面向“2+1”现代产业集群,围绕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新材料、低空经济等领域,以揭榜挂帅、竞争择优等方式,每年坚持组织实施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支持科技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金融加持

  全市推广“创新积分制”,企业凭“创新积分”可贷款

  在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记者走访广东省聚德数智装备有限公司一楼生产车间发现,10多台大型涂布设备一字排开,构成一条完整的涂布生产线。不远处,几名技术人员一边仔细调试设备,一边完善产品涂布技术整体解决方案。

  该公司一直坚持深耕涂布工艺领域,可提供涂布技术、产品、设备生产、销售及整体解决方案等一站式服务,产品覆盖新材料、新能源、薄膜材料、纸张、金属箔材等多个行业龙头客户。

  “公司研发人员占比30%,研发费投入占比15%以上。”广东省聚德数智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晓春介绍,公司有着长达27年的技术、经验和配套供应链体系积累,由于产品覆盖领域广、工艺要求高,研发投入较大。

  目前,该公司已申请拥有60余项专利,并保持以每年申请25项专利的速度递增。研发技术成果的“井喷”让企业得以“数据”代替“担保”,将企业的创新能力转换成银行贷款额度。去年,公司凭借87.52的创新积分,顺利从银行获得500万元贷款。

  科技创新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迭代速度快的长周期活动,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更需要一整套安全稳定的金融服务支持。去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力度,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4年,我市出台《惠州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措施》,组建首个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发起成立惠州市科技金融联盟,建立全市科技投资种子库。支持仲恺高新区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推动12家银行、1251家科技企业入驻积分平台,累计超过1000家企业通过创新积分平台获得专项贷款或授信1205.34亿元,精准扶持科技中小企业602家,促成贷款33亿元。

  科技部自2020年起在国家高新区以试点形式探索建立“创新积分制”,今年市科技局面向全市推广“创新积分制”,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

  企业“创新积分制”主要通过客观的指标数据,对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精准画像,让企业创新数据转化为金融投资机构看得懂的“财务数据”。

  银行把企业“创新积分”评价结果作为信贷风控模型的补充,将企业创新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授信额度,打通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创新积分”赋能金融产品,推动创新力与融资力双向转化。“企业凭借‘创新积分’可以获得投融资,这对企业是一种巨大鼓舞,有利于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惠州奥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玉文去年就尝过甜头。

  我市还引导金融机构推出众多“创新积分制”专属配套产品。例如,银行出台“科技信用贷”“创新积分贷”等金融产品,实现银企精准对接、获取政府惠企政策等多种功能,让数据多跑腿,为企业减负增效。

  在金融活水的持续滴灌之下,惠州科技企业群正在迅速壮大,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