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需建立多层次支持科技创新的融资结构

时间:2025-05-19 14:09:00

“只有突破不敢投早期、不敢面对风险、不懂得评估技术、不能跨界这些桎梏,我们才能够从‘跟跑创新’到‘定位创新’,才能把科技成果的‘盆景’变成科技产业的‘参天大树’。”

近日,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召开,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马蔚华在会上表示,“政府引导基金在整个科技创新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够解决整个科技创新资金链中最重要的但又没有人愿意投的部分。”

马蔚华认为,间接融资对高科技企业支持有一些局限性。2024年,我国的科技成果转换率已经提升到35%,但是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创新链和产业链阶段性的断链。他分析称,因为早期VC(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本来就很少,且高科技项目早期风险比较大,早期资金缺少。他举例称,早期的一些高科技项目,像第三代半导体、生命科学,由于缺少资金,没有及时变成研究成果。

为何会出现这上述问题?马蔚华认为是“认知的偏离”,“以间接融资主导,金融的主导思想是债性思想,从债性思想到股权投资转变是有一个过程的。间接融资首先是融资的中介,你得保护好存款人的利益,所以强调必须担保抵押。而高科技是轻资产的形式,它满足不了银行抵押担保的要求,所以它的满足率不到30%。”

而风险投资也有较为突出的矛盾,过多强调商业的价值评估,较少关注科技企业本身的技术强度,如技术优势、专利数、创新特点等被忽视,但想较早价值变现。

因此,他建议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方面支持科技创新的融资结构。

风险容错机制和风险追责也存在不相融的情况。“投早投小”可能风险很大,但没有一个宽容的容错机制。最近一系列政策推出,包括科创债、银行设立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得到大幅度增加。

因此,马蔚华认为政府引导基金应该起到组织、协调资金的作用,在动员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科技企业、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以及科技成果市场化等方面,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科技成果转让是把科技成果变成生产力的重要环节。科技成果转让不仅仅是技术的转让,我觉得应该是技术与要素,也包括资本属性、制度环境、文化基因的适配的系统性过程。”他说道。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