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这也是近年来,应急部门将宣传主题落在个人上的又一体现。
2024年,我国9413万人次受到各种自然灾害影响,856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011.1亿元。火灾虽不完全属于自然灾害,但威力不容小觑,去年,火灾导致全国2001人失去生命,266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77.4亿元。
除此之外,野外探险身亡、水库游泳溺亡、钓鱼被洪水卷入……那些本该避免的事故,却年年发生。
所有的灾害,伤痛必然都会落到人上。当我们呼吁每个公民都做安全员的时候,我们到底要做些什么?又该去哪里学?

应急救援演练中,救援人员调试方舱指挥车 图据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行李箱第一个包裹,放的是安全意识。夏季来临,野外出游热潮又起,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结果走到了未开发区域。2024年,河南李某组织户外游,参与者张某在出游过程中,自行进入未开发区登山后坠亡,张某家属状告李某担责,法院判决,张某自担大部分责任;今年4月19日,云南昭通市鲁甸县一河段水位突然上涨,4人被困河道,最终,3名施救者与1名被困者不幸遇难,而此地,正是未开发的“网红打卡地”。陌生风景固然有吸引力,但用生命换取,不值得。当我们搜索目的地时,请额外输入“安全”一词,莫让旅途变不归路。
熟悉地也有大隐患,掉以轻心最后变“步步惊心”。2023年7月11日,14岁学生梁某某在自家经营的养猪场内鱼塘边钓鱼,不慎失足落水溺亡。夏天的低洼山谷、水库及野湖,不会因你熟悉环境而变得安全,远离灾害第一步,就是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时时将自身安危放在第一位。
多掌握一个灾前信号,便少呼喊一次“救命”。回头看,所有的灾害早有端倪。近日,一名短剧演员拍戏途中遭遇极端天气,一秒变天被冰雹砸伤。在强对流天气来临时,时刻关注天气预警,不让剧场变病房。2024年6月16日下午4时左右,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仁居镇巡查队员巡查至邹坊村一小组时,听见后山突然传来异响,同时发现山顶出现明显变形迹象,随即通知7户共25名村民紧急撤离,随后,该地发生大面积滑坡,因撤离及时,无人员伤亡。
灾前信号枪,是关键的保命符。强降雨多发,地质灾害频发,未雨绸缪方能“喊得应、跑得快”。山体变形和声响异常,或许是崩塌前兆;水位突增且水质浑浊,由远及近传来如火车轰鸣般的水声,这是山洪即将暴发。地质灾害来势凶猛,破坏力大,提前预警、及时转移,方为科学避险之道。
不只个体,系统性、制度化的避险转移更为关键。2024年汛期,四川水旱灾害预报预警实施“30123”四步喊醒叫应机制,当预警信息发布后,30分钟内相关单位将作出回应,村级每1小时、乡镇每2小时、县级每3小时报告预警响应落实情况,直至群众转移完毕。今年,四川依旧将执行此机制,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汛期。

地质灾害防范应对专项演练现场,技术人员安装专业监测设备 图据川观新闻
城区居民虽不常见滑坡、山洪、泥石流,但楼道堆积的杂物、被堵塞的消防通道、损坏的消火栓,都是火灾来临时的“催命符”。与物业沟通排查、拨打火灾隐患举报电话,我们的“举手之劳”,可及时回应灾前信号。
喜闻乐见不说教,保命知识学起来。“5·12”是烙在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疤。十多年来,“伏地、遮挡、手抓牢”这样的地震避险方法,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存本能。但这远远不够。
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加,超历史极值的灾害也频繁出现:被大风吹断的树、掀翻的船,被冰雹砸坏的庄稼、厂区,被洪水冲垮的民房,以及无心之举引发的火灾……
在哪里能够快速知晓“防灾、减灾”的知识?四川,作为全国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省内已经开放了不少科普预约渠道:四川消防公益培训预约小程序,覆盖全省21个市州的234个消防公益培训点位;应急系统的各类防灾减灾公开课与开放的消防队站也是干货满满;各类安全宣传“五进”(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去年11月8日,成都消防救援支队给IFS爬墙大熊猫换上限定皮肤,化身最萌“消防员”,助力全国消防日宣传。如何突破目前的宣传壁垒,提升科普效果,也是应急人正在思考的问题。

成都龙泉驿区同安街道组织居民开展消防演练 图据川观新闻
从“个人应急”到“隐患排查”,灾害应对工作,重点还是在事前预防上。当防灾减灾不再是政府和机构的“独舞”,相信我们能避免更多的灾难。
永远记住一点,灾难面前,无人能独善其身。
本期话题
你平时从什么渠道学习防灾减灾知识?评论区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