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4月30日讯(记者 潘亚妮 通讯员 张亚坤 杨雪琴 袁嘉利)指节轻叩蒜茎中段,手腕向上一提,一根长约60厘米的翡翠色蒜薹便完整抽出……在平度市仁兆镇的万亩蒜田里,村民们正娴熟地采收蒜薹。种植户代文阳指着长势喜人的蒜田介绍:“今年气候适宜,田间管理也跟得上,种的早熟品种蒜薹比常规品种能提前半个月上市。”

作为青岛市的大蒜主产区,位于大沽河畔的仁兆镇是远近闻名的“蒜薹之乡”。2014年,仁兆蒜薹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注册的“沽河”牌系列蔬菜,被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评为优质产品、山东省著名商标。今年,仁兆镇大蒜种植面积6万余亩,预计将有一亿斤蒜薹上市。

“我们村基本家家户户都种蒜薹,根据目前收获情况来看,最高亩产能突破2000斤,比往年增产20%。”平度市仁兆镇前头自然村网格书记代胜利介绍,蒜薹顶端开始打弯时是收获蒜薹的最佳时机,口感和品质最好,需要及时将蒜薹抢收销售。
临近五一黄金周,随着早熟蒜薹的陆续上市,田间地头聚集了不少蒜薹收购商。“我在这里收蒜苔十五六年了,今天收的主要发往济南市场,一天最多能收五六万斤。”收购商冷显义说。
近年来,平度市仁兆镇以科技赋能蒜薹产业发展。通过农业合作社标准化种植示范,产量比传统种植提高了30%以上,蒜薹品质也有大幅提升。依托庄户学院培训,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最新的技术,10年累计培训9万多人次。今年,更是在线上创新开设“庄户学院微课堂”专栏,邀请“新农人”分享种植经验和成功故事,传授打蒜薹的技巧和大蒜的后期养护知识,确保蒜薹采收高效无损、品相优良,同时,保证后期大蒜收获质量,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从“四六瓣”古种的传承,到如今6万亩“绿金条”的现代化种植,仁兆镇用“一根蒜薹”串起了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正在书写“小特产”到“大产业”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托‘仁兆蒜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金字招牌,积极发展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经纪人,推广标准化生产和绿色种植技术,促进蒜薹产业提质增量,同时,瞄准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持续做强现代农业产业链,以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平度市仁兆镇党委副书记柴倩倩说。